辊压机工作原理
辊压机工作原理,如图所示,
粉体从料斗连续喂入辊压机,由液压系统给动辊施压,粉体开始与轧辊接触于A1A2:水平面,在这一点粉体开始受到磨辊表面摩擦力的驱动。单颗粒破碎物料迅速向下运动,粉体在垂直方向被加速,当物料达到平面B1B2处时,辊隙变小,压力更大,开始了料层粉碎阶段,此处物料的垂直速度等于轧辊表面速度的垂直分量,当物料被轧辊压缩直至C1C2平面处时,间隙^小,压坯密度达到^大值,此处压缩后的压坯以轧辊圆周速度通过C1C2平面,由于压坯的压缩反弹特性,压坯会在水平方向反弹,^后物料通过D1D2平面以接近辊面圆周线速度呈密实板块排出机外。
物料在辊压机内,大体上经历“滑移一层压粉碎一结团”三个交互作用过程,依据此过程,将整个作用腔分为三个区:^个区域为滑移区;第二个区域为压力区;第三个区域为反弹区。再将压力区细分为两个阶段:^阶段为料层粉碎阶段;第二阶段为结团阶段。
1.滑移区分析
如图中的A1A2B2B1区域,在喂料机的上方预压、轧辊挤压力和两辊表面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,连续地进入破碎腔,物料充填至两挤压辊的上方,料层是由许多不规则的矿物颗粒组成的松散集合体,具有较高的孔隙度。当开始加载时,载荷一般是。0~30MPa,颗粒由于受到外力的作用,各种粒径的颗粒随着压力的增大不断改变自身的状态和位置,位移的方式包括颗粒之间的相互靠近、分离、滑动或转移,颗粒移位后,相互之间便彼此充填空隙和重新排列,使得物料层的接触区增加,密实度提高,这一阶段物料对辊子产生的压力相对很小。由于物料与挤压辊面线速度的差异和挤压空间的变化,物料沿辊面会产生相对滑动,对辊面会有一定程度的磨损,磨损形式主要是由于物料与辊面相对滑动而引起的沟犁磨损。
2.压力区分析
(1)料层变形粉碎阶段
如图中的B1B2E2E1区域,物料层被密实后,物料颗粒变小,密度上升,物料颗粒之间也相互作用,颗粒破碎事件不断发生,物料与辊面之间开始出现线接触。此阶段的压力大致在30MPa到50MPa之间,而且载荷上升速度加快,位移量则相对缓慢增加,载荷上升幅度大于位移变形量的上升幅度,这是由于压力已经超过被密实矿物颗粒的颗粒强度,矿物颗粒开始发生破裂。被压碎的颗粒产生细粒或细粉充填在其附近的空隙中,使得颗粒之间,以及料层与压辊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,压力传递加快,矿物颗粒内部的微裂纹就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。这一阶段物料与辊面的线速度差异逐渐减小,认为物料垂直速度等于辊子线速度的垂直分量,且在任一水平层面内物料的质量是相等的。假设在这个区物料与辊面之间没有相对滑动,物料只产生水平方向的变形,磨辊沟犁磨损减轻,在高挤压力的作用下,物料对挤压辊面的磨损形式转换为塑性变形或剥落磨损。辊面及内部一定深处产生压应力和拉应力,当应力超过辊面材料的疲劳强度时,辊面就形成裂纹。
(2)结团阶段
如图中的E1E2C2C1区域,随着压应力的继续增加,物料变形量很小,^后趋近于零,压力开始传递到物料床的内部,颗粒粉碎并产生微裂纹,料层在高压应力下被紧密压实形成板块。此阶段的压力大致在50MPa到230MPa之间。物料的^大密度和^大压力发生在两辊子中心连线处,这一阶段称之为“结团阶段”。
3.反弹区分析
如图中的C1C2D2D1区域,即辊子^小间隙S处以下区段,在辊面上没有了作用力,物料开始恢复膨胀。反弹区大小用恢复膨胀角/表示,这个区的大小取决于在挤压过程中储存的弹性应力的大小。在反弹区内,任一层面内的垂直速度都与压力区末端边界上的速度相等。反弹区的恢复角Y一般为3°~9°。